2)46. 说禅道,两段公案论悟性_黄庭仙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师父,以后,我还是吃4个馒头!”

  “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,后来我还俗了,在家修行,我觉得自己在什么地方都一样,知足常乐,不知不觉中,我就有了前知的能力,但我视之如平常。”一凡居士说。

  莫闲心中一动,想起一事,说:“居士,你是禅宗?”

  “呵呵,普济寺是一座禅宗寺院。”一凡笑笑。

  “难怪。”莫闲恍然大悟。

  而谢草儿却糊涂了,她不解地问道:“师兄,居士说他是禅宗居士,你好像明白了什么,是怎么一回事?”

  “禅宗是一个特别的佛教宗派,其和尚形成千差万别的修行方法,注重心性,有见性成佛之说,悟通了,众生是佛,如果不悟,佛是众生,讲究在生活中悟道,并不要求一定静坐,此宗不注重神通,更讲究智慧,神通不敌业力,而智慧却能破除愚昧。”莫闲说道,其实他只懂个皮毛,还得益于他在藏经楼中的半年多。

  “师兄,你懂得真多。”

  莫闲摇摇头说:“懂得多只是知识,并不一定会代表智慧,一灯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破万年愚,我懂得多,恐怕会有所知障。”

  “什么是所知障?”谢草儿又问道。

  一凡居士笑了:“所知障就是被自己原来的知识学问蒙蔽,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,从而失去一颗公正的心,人生在世,各种知见难免,很难避免所知障,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。修行之人,往往因执着外相而走入岐途,就如打坐,本是一种手段,但僧人们往往忘却这一点,为打坐而打坐,失去了它的本意,修行就变成一场空。”

  “居士高见。”莫闲赞道。

  “修行为了什么,是为了自身的超脱,这是修行的根本,力量并不会带来超脱,只有智慧,执迷于打坐,如似‘磨砖作镜’”

  “磨砖作镜?这里面有什么故事?”莫闲问道,他读《道德经》,上面说,“智慧出,有大伪”,而佛家居然以智慧为重,是不是有误解,也许这两家的智慧不是一个意思,莫闲猜对了,佛家说大智慧,不是人的小聪明,而《道德经》上所言智慧,不过是人的小聪明。

  人信书,是因为书籍传承了人类的知识,但不能迷信书,如果迷信书,就是佛家所说的“所知障”。

  “磨砖作镜是禅宗的公案,故事是这样的。”一凡说出了一件公案:

  道一禅师十二岁时拜怀让禅师为师,落发出家。

  一天,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,于是便见机施教,问:“你整天在这里坐禅,图个什么?”

  道一说:“我想成佛。”

 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,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。

 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,就问:“师父,您磨砖作什么呀?”

  怀让禅师:“我磨砖作镜子啊。”

  道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adcowww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