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162 临朝观政(二合一)_我成了大明勋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沈忆宸身上。

  别的新科进士都是在部院观政,沈忆宸就算贵为状元,也不配在金銮殿观政啊。

  要知道能进入殿内朝会的都是三品大员及以上,门外长廊还站着多少文武官员,梦寐以求想着能跨过这道门槛,结果沈忆宸就这么一步登天了?

  到底一篇谢恩表,能写得如何惊天地泣鬼神,让皇帝如此看重?

  “臣,谢主隆恩!”

  沈忆宸谢恩后,就站在文武百官的末位。

  说实话,此刻他都有些飘飘然,能入殿进表就已经超乎预期。现在还可以临朝观政,着实有些过于器重。

  朱祁镇要再这么来两次,自己怕是真得披肝沥血,以报皇恩了。

  朝会内容与后世电视剧情节不同,并不是文武百官都可以随意上奏,畅所欲言。

  “内阁三杨”执政时期,为了保证明英宗有足够的时间读书,规定早朝奏事原则上不超过八件。

  并且这八件事情,也是昨晚讨论好的,只需上朝宣读一番便可。

  本来这算是临时的权宜规定,结果明英宗亲政后也没有废除,于是乎就成为了“祖制”。

  甚至愈演愈烈,导致明末朝会变成了彻底的走过场装装样子。

  时人评价“常朝之礼,近于儿戏,既于军国大事毫无干涉,复于君臣情意绝不浃洽,不过通政司引奏一二本章,例下各部。及五品以上见朝辞朝各官,面奉赐酒饭而已。”

  也就是说,上朝就是为了赶早去吃顿工作餐,其他啥事也不做。

  沈忆宸遵循朱勇的嘱咐,站在百官末席默默听着朝臣们的上奏,内容大多是关于救灾、税收、徭役等等民政事务。

  这类事件看似简单,处理起来却无比棘手繁琐。朝臣的奏对献策,让沈忆宸可谓受益良多,这些施政经验可不是圣贤书所能教导的。

  八本奏章很快宣读完毕,就在鸿胪寺鸣赞官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,兵部尚书徐晞站出队列说道:“陛下,臣有本启奏!”

  徐晞这下站出来,让内阁跟朱祁镇都有些奇怪,到底什么事情让兵部尚书打破规则,急着上奏?

  不过朱祁镇也不敢忽视,毕竟兵部掌管军事,万一是九边发生战事,那就比较严重了。

  “爱卿请讲。”

  “臣昨夜收到延绥镇总兵急报,瓦刺部也先强役使西北诸部为其属,沙州、罕东及赤斤蒙古诸卫皆附。”

  “并且挟哈密忠顺王母及妻,侵略其领土,围其城,杀其头目,虏其人口。”

  “目前哈密忠顺王特使已到延绥镇,准备向我大明求援,还望陛下定夺。”

  皇帝跟文武百官听到这段描述是何想法沈忆宸不知道,但他可谓无比震惊。

  大名鼎鼎的瓦刺部太师也先,终于按捺不住他的野心,开启了统一北疆蒙古的步伐!

  “朕如果没记错的话,哈密乃边陲小国,哈密王其母系也先之姊(姐)吧?”

  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adcowww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