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7章 历史的真相_逆清1845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这个年代,没有农药,没有化肥,也没有超级水稻,粮食产量本身就存在一个天然的上限,那么这个上限是多少呢?

  按照后世的统计数据,清朝平均亩产不过180公斤,也就360斤,但是要考虑到一般播种面积只有总耕地面积的80%,再加上粮食收获和储藏过程中需要20%,另外考虑到原粮加工出品率只有50%到60%,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口粮也就不到200公斤,甚至到了嘉庆晚期以后,也就只有100公斤多一点。

  人多地少成了一个绝对的矛盾,也成了一个大清王朝挥之不去的定时炸弹。

  这个炸弹的威力有多大呢?

  首先,在嘉庆出现了一场持续了九年的川楚教乱,使得清朝耗费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,导致十余名提督以及总兵级别高级武官阵亡,更是导致人口减少过亿;

  但是,这个炸弹并没有炸完,紧接着到了太平天国时期,又导致清廷被打得几乎四分五裂,人口损失同样过亿;

  直到清末,人口也才将恢复到嘉庆、道光时期的四亿人口。

  可以说,在眼下这个生产力环境下,四亿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天花板,再多就只能等着这个炸药桶爆炸。

  陈澧没有想到赵源居然会这么思考,他不由得下意识点头,道:“你说得倒也没错,所以历朝历代都在开垦荒地,增加粮食,只为了活民。”

  赵源摇了摇头,道:“华夏已非昔日,触目所及之处皆是耕地,已经没有什么荒地可供开垦了。”

  陈澧张了张嘴,最终也只能长叹一口气。

 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赵源主要还是在学海堂学习四书文,并没有过多涉及到科举的应试技巧,不过依然感觉受益匪浅,因为他这具身体过去的记忆还在,再加上后世的知识融会贯通下,很多书籍上的问题看得更加通透。

  当然,赵源一方面在学习,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结交学海堂上的学子们。

  这些学子大部分都来自广东各府的精英,甚至不乏千里迢迢而来的外省学子,他们当中也没有几个真正的书呆子,大部分都是能做事能读书的人才,在赵源的刻意结交下,与这些人也都混成了朋友。

  不过,在赵源看来,整个学海堂里面除了陈澧,最值得他结交的其实只有两个人。

  第一个是广东番禺人杨荣绪,字黼香,比赵源大十岁,此人乃学海堂肄业生,曾摆在阮文达门下,曾与郑灏若、梁杰等人各自就《四书文源流考》作出一篇雄文,深得阮文达的看重,且此人做事心思缜密,人缘在院中颇好。

  另外一个人是广东南海人康以泰,字交修,他文名不显,但是性情豁达不拘小节,颇有几分能文能武的风采。

  对于赵源而言,他深知与人相交在于兴趣相投,而以他前世的经历见识,想要折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adcowww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