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58章 发兵_末世灾变:我的熟练度面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兵书积如山!】

  【天崩而地毁,君王怒而子臣死,此罪不可赦,天崩之怒当以血染之,故发檄文,大告天下,今征匈奴,即日出天军,怒征逆国,不灭而不回!】

  在蓝星东国之中就速来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传统,只是蓝星的传统与这里有些许出入,在蓝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主要是继承古代的战争文化,这个文化是从西周开始成型的。从西周开始,对发动战争就有非常特别的讲究。周武王之所以要讨伐帝辛,就是因为周武王认为帝辛“失道”。因为“失道”,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联合周边的诸侯部落,共同来讨伐作为最高奴隶主的商王。

  在此基础上,周朝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人伦礼仪秩序,也就是“周礼”。周礼不仅仅规定了生活的各种规范,也规定了战争规范。

  有人可能不理解,战争本来是非理性的,残酷的,反人性的,为什么还要给战争规定规范呢?其实,准确地说那时候所谓的战争,指的是诸侯之间的争执。毕竟诸侯们都是一家人,都是在周王的统一领导下,并非是生死不容的敌人。因此,用规则来处理争执,其实是最好的方式。

  除了周礼里对战争有明确的规定外,古人留下的文献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战争规则的痕迹。比如《曹刿论战》中,就有几个细节体现出来了。“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”。这里讲的,其实就是古代作战,需要专门选择作战地点。比如“齐人三鼓”,齐人敲了三次鼓,但是因为鲁人不动,齐人也不好进攻。显然,这就是一种规矩。包括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来打仗,鲁庄公讲的那些理由,其实也是一种规矩。

  还有,宋襄公在和楚国作战的时候,一定要等楚国渡过河,摆好阵,再和他们打。后人不理解,觉得宋襄公迂腐。其实,宋襄公这不过是遵守那时候战争礼仪的表现。

  这种战争礼仪中,就包含了“两国交兵,不斩来使”。

  虽说西周的时候,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礼仪。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,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。战争诡道大行其道,讲究谋略,讲究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,不管礼仪,不管理由。而且这种战争方式被人津津乐道,被人欣赏羡慕。对按照这种方式打仗的,被称为谋圣、兵圣、兵神、兵仙等等。

  本来,在这种礼仪丧失的同时,“两国交兵,不斩来使”也应该丧失掉的。但是,古代打仗又讲究一个精气神,讲究一个英雄气概。如果杀掉来使,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一种胆怯。而在战场上,没有勇猛无畏,军队就丢了魂,就没办法再打仗了。

  当然了,所谓“两国交兵,不斩来使”,也不是绝对的。有时候,斩了来使并不是露怯,反而是一种显示精神气概的表现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adcowww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